历史中,也是出了名的。
其中的婺州徐氏,创立者为徐邦宪,此人为南宋名臣,其子徐谓礼通过荫补入仕,文书档案完整记录其三十年仕途,从承务郎至朝散大夫,使得家族仕宦产生了连续性,这一家族仅仅出现了一位大臣,就彻底成为了不朽的文官世家。~搜¨搜.小^说*网+ ~首,发/
眉山苏氏,这个就更加有名了。
大名鼎鼎的苏轼、苏辙兄弟以科举入仕,虽屡遭贬谪,但家族凭借文学声望与门生网络,比如苏门四学士,可以维持不断的维持影响力,即便苏轼被贬,其子仍受荫补,门客梁师成更权倾朝野。
另外一个家族,就是使得文官大族拥有话语权理学世家,朱熹家族。
理学成为官学后。
朱氏、吕氏等家族通过学术传承垄断教育话语权,子孙多任学官、提举,形成思想和仕途绑定模式。
这听起来就可怕,垄断了教育的话语权,也就是垄断了思想的话语权,这也就代表着天下士子文人,皆是他这一家族的门生。
比那东汉时期的汝南袁氏强了不知道多少个档次!
这些家族,哪怕到了现在还存在着,这都是朱允炆的坚强后盾。
至于他们为何还存在。
那就有意思了。
人家汉朝、唐朝时期的大家族,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都慢慢的因为种种原因而消失了,可宋朝时期这些家族却从未受到过任何打击。
这就很可怕了。
靖康之变中,文官大族进行南迁,文官家族提前转移资产至江南,借南宋重建扩大势力。
蒙元灭宋中,诸多家族代表与元廷达成妥协:交出象征性军粮,换取自治权。
红巾军起义中,文官家族组建乡兵自保,朱元璋北伐时主动归附,被新朝视为合作典范。
洪武反腐中,诸多家族以理学清名自证清廉,反获朱元璋表彰。
这群家族没有受到过任何打击,这就很可怕了。
所以,自始至终,朱允炆的力量依旧浑厚,朱允熥即使到了现在这种地步,也没有放松。
反而越发谨慎,因为只有谨慎,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
这一夜,朱允熥睡得很香,忙碌了许久的他,每天始终睡得很早,为了就是保持自己始终处于一个很精神的状态。
第二日。
朝会。
当诸多事情尽皆处理完毕后,朱允熥所预料中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今日的朝会上,很多文官都不禁站了出来,请求罢黜荀学,禁止荀学在整个大明朝流行!
很显然。
方孝孺的事情,真的影响到他们了,他们也确实有些急了,把这种事情拿到大明朝朝会上来谈。
“臣某顿首谨奏,伏惟陛下绍天明命,尊用圣学,程朱之道彰于四海,教化大行。”
“然有异端荀卿者,倡‘性恶’邪说,悖孟子性善之旨,坏人心术。其言‘法后王’,是启僭越之端;《非十二子》篇,更诋子思、孟子为罪人!”
“昔李斯师荀卿而焚诗书,汉董仲舒已斥其‘违圣人之道’。今若容其说流布,必致纲常沦替,民不知忠孝。乞敕礼部:一、削荀卿从祀孔庙之位;二、禁官私学堂授《荀子》;三、科举凡引荀说者黜落。庶几正学昌明,永固社稷。臣昧死以闻!”
这是当朝的礼部尚书出列开口的话,整个朝会顿时寂静了下来,有很多人都投向了朱允熥,谁都知道荀学目前已经在大明朝发展起来,并且方孝孺事件,都是朱允熥所做的,目的就是来争夺文官集体的话语权,以及打击朱允炆的力量。
朱允熥,对此应该会有所反应吧?
别看现在荀学确实看起来有声有色的,但若是朝廷这边一旦下令,禁止民间修习荀学的话,那么朱允炆所做的任何努力,都将白费,彻底的失去所有意义。
这种情况下,你就算是荀学发展起来又能怎么样呢?
还有。
就算是方孝孺已经彻底转投阵营了,又能怎样呢?
朱元璋倒是并没有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就这么一直不说话,同时那目光也很明显了,俨然看向了朱允熥,想看看朱允熥是什么态度。
朱允熥这边,倒是脸上带着一丝兴趣,打量着这名文官。
有意思。
这里是朝会,轮得到你们来想要罢黜荀学?
朝会上,是商议这种事情的地方吗?
他想了想,是否借用这个问题对此人发难,但思索良久,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