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叹了口气。
随即继续道:
“福船的巨帆是好东西,八面来风皆可借力,顺风时快如奔马。可一旦老天爷不给脸,海上无风,或是逆风顶头,这庞然大物立时就趴窝了,慢如蜗牛,甚至寸步难行。虽说船上也有橹,但都是些小橹,进出港、微调方向还行,真遇上无风或需紧急挪位、抢占上风头时,就会出现大问题。这是最要命的短处,让我大明朝在海上受制于天时,有力使不出!”
朱允熥专注地听着陈铁山条分缕析,每一个字都印证着他心中的疑虑。
能看出来。
陈铁山这个龙江造船厂的提举官,还是有着不少能耐的。
所说的话,也堪称句句切中要害。
将福船的诸多问题也确实说的透彻明白。
他微微颔首,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提举司的墙壁,看到了大明绵延的海岸线。
重心不稳的问题,这其实他想过。
也和他心中的想法相同。
福船高大威猛,是海上的堡垒,却也成了风浪中的靶子。倭寇狡猾,
这东西,常借恶劣天气或复杂水道袭扰。
若大明朝的福舶在关键时刻自身难保,这就根本无法谈得上御敌了。
而头重脚轻这个问题,也可以称得上是顽疾,要想办法让福船更稳些,近海作战才靠得住。
或许。
可以借鉴些沙船的设计思路?
但深海优势不能丢,这平衡点又需要仔细想想。
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吃水深,浅水难行这个问题,这正是剿倭最大的掣肘。
倭寇的战船,基本上就像是泥鳅船一样,肆意穿梭于浅滩岛屿,大明的战船却深陷泥沼,有力无处使,这就有一种望洋兴叹的滋味,沿海卫所将士不知尝了多少次。
福船再强,够不着对方的战船也是枉然。
而朱允熥也确实认为陈铁山说得对,追剿倭寇的主力不该是这庞然大物,它更适合远海巡弋、决战。
那么,是否需要发展或加强一支能在浅水区灵活作战、能与福船协同的快速船队?
比如更大规模地建造和改良沙船、苍山船?
或者。
有没有可能让福船本身在某些方面做些妥协或改进,稍微提升一点浅水适应能力?
除了这些外,剩下的问题就是依赖风力了。
这最后一点,陈铁山确实说道了在朱允熥的心坎上。
靠天吃饭。
这四个字,道尽了水师将士多少无奈。
海上风云变幻,战机稍纵即逝,顺风时追亡逐北,逆风时寸步难行,甚至沦为活靶子,这么说吧,在海面上作战,就算是大明朝的水军力量在这个世界已经是最先进的,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可依旧是把自己的命运完全交给了老天爷!
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y^o?u!s,h/u/l\o^u`./c~o\m/
这句话很有道理。
若是天气不少,就算是再强的战船也没有任何意义。
现有的橹,对付这战船根本是笑话。
朱允熥的思绪翻腾起来。
风力为主是福船之本,断不可废。
但这辅助之力必须加强,而且要强到足以在无风或逆风时,也能让船队保持基本的机动性,不至于任人宰割,甚至能抢占关键位置。
小橹不行,那大橹呢?
需要多少?如何布置才最省力有效?
能否在船体设计上,为更强大的辅助动力预留空间?这将是改进的核心,是打破海上僵局的关键!
陈铁山的分析,虽然并未达到朱允熥心中想要的标准,但也确确实实给朱允熥解决了不少问题,这些缺点并非不可克服,反而指明了改进的方向。
“你的话所言,句句金玉,深得我心。”
朱允熥缓缓开口,若有所思的道。
改良福船,非是易事。
既要守住它劈波斩浪、威震远洋的根本,又须剜除其在近海、浅水、无风之时的顽疾。
不过,他还是有办法的。
既然他现在掌握了大明水师的权柄,负责制造大明朝海战船舶。
那么。
必须要把这福船给弄清楚了。
朱允熥也清楚,朱元璋是很重视船舶技术的。
因为决定大明朝能否建立的关键战役,就是鄱阳湖决战,这可以称得上是朱元璋帝王之路的转折点了,也是朱元璋的生死存亡之战,
此役是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夺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