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秋阅读

繁体版 简体版
落秋阅读 > 大明:抬棺死谏,我才是皇太孙! > 第28章 改稻为桑,天下士子楷模,方孝孺!

第28章 改稻为桑,天下士子楷模,方孝孺!

藩王必须要前往封地,这也是定死的。

“商量商量,该如何做吧...”

局势变动,自然也需要思索出相应的针对方法。

三人就这么坐在了案侧,黄子澄和齐泰两个人目光不时的闪烁,堪称绞尽脑汁了。

而朱允炆,也就在旁听着,他自然没有什么方法,只能听从两个老师的,最终他选择同意就行。

良久之后,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

黄子澄、齐泰二人大致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方法。

“这个方法很大胆,恐怕还是需要殿下的帮助。”

“江南地区富庶,这个地带百姓们安居乐业,基本上都能吃得上饭,再加上距离京城近,堪称是最稳定的区域,那么就势必需要让这江南地区乱起来,一旦江南地区乱起来的话,那么朱允熥身为吴王,就需要去江南处理这件事情,他自然而然就离开京城了,到时候也就有办法顺理成章的让朱允熥在江南地区开设吴王府。”

“不过,具体如何让江南地区乱起来....”

两人思索。

忽然,黄子澄双眼一亮。

看那样子,已经想到馊主意了。

肚子里面,全是坏水。

“你说,改稻为桑这个问题,让朱允熥来解决,如何?”

黄子澄看向齐泰道。

旁边的朱允炆满脑子疑惑,改稻为桑,什么是改稻为桑?

朱允炆看过很多儒家书籍,若是谈论儒学的话他能说的条条是道,可还真的不懂各地的情况。

听了黄子澄的话,齐泰思索起来,“改稻为桑,改稻为桑,哈哈哈,妙,妙!”

“这件事情,朝廷都没有办法解决,若是丢给朱允熥,足够他忙活的了。”

他们二人所说的改稻为桑,乃是当今大明朝江南地区的一个很明显的问题。

江南地区全年炎热,最适合用来种植水稻了,自古以来这里也是种植水稻的地带。

可自从大明朝开始,就已经变了。

因为丝绸的利润远高于种稻。

江南一亩桑田的年收益约为四五两白银,而稻田仅一二两。

这价值能相同吗?

傻子都知道,到底是种植稻田,还是种植桑田。

再加上,桑田种植出来的生丝利润极高,若是和商人合作的话,那么收益将再度翻倍。

一亩桑田可能能获得十两白银,而稻田也就一二两。

现如今,大明朝已经陷入稳定状态了,因此国内宫廷、官僚消费量大,南京织造局年需丝绸十万匹以上,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改种桑田。_比_奇`中?文_网/ \最+新?章·节¨更`新,快?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今的政策与赋税压力。

江南承担全国最重赋税,农民为凑足税银,被迫改种经济作物。

官府对桑蚕户征收‘丝绢税’,税率可是低于粮税,就算是省这份税钱,百姓们也肯定会选择种植桑田啊。

同样的一亩田。

种植桑田,赚的钱更多,交的税更少。

你说到底种哪个?

再者,江南地区的气候与地理条件,也适合种植桑田,太湖流域水网密布,适合桑树种植,且可‘桑基鱼塘’模式,塘边植桑,塘中养鱼,江南气候温暖,桑树一年可采叶三四次,效率高于北方。

这也是宋元时期的传统了,南宋时江南已出现‘稻桑争地’,但比例控制在桑田占二成以下,元代鼓励丝绸出口,桑田扩张至三成,到了明朝,朱元璋虽重农抑商,但江南民间自发改种。

苏州府之地,吴江、震泽等地桑田占比达四成。

湖州府之地,归安、德清出现‘无粮乡’的恐怖景象,全境植桑。

而这种情况,也是朝廷默许,因丝绸可折抵税粮,洪武十八年就出过一条命令,‘绢一匹折米一石’。

可这样子看起来确实不错,但却出现了很多问题。

这也是黄子澄和齐泰等人对付朱允熥的关键,朝廷这两年对于江南地区改稻为桑的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一部分人认为改稻为桑是好事,一部人认为是坏事,渐渐的陛下也决定,开始扼制这种现象了,可这个问题哪里是那么好解决的?

由于江南地区大面积改稻为桑,这使得农业结构失衡,因此产生了粮食安全危机,江南从‘苏湖熟,天下足’的粮仓转变为缺粮区,甚这两年来,苏州府每年需从湖广调入粮食两百万石以上,形成‘仰食四方’的形式,本地种植的粮食,都不够本地人吃的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