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百官,也纷纷将目光投向朱允熥,他们都觉得这内阁制度挺不错的啊,哪里出现问题了?
“允熥,你认为哪里有问题?”
朱元璋见状若有所思,淡淡询问道。*d?u/a.n_q¢i/n-g-s_i_.¨n`e¨t.
朱允熥闻言,立刻道:
“皇爷爷曾经在《皇明祖训》明确‘后世敢言复设丞相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凌迟处死’,若眼下设置内阁,其功能虽名义上为‘顾问’,但实际运作中必然演化为变相相权,公然违背祖训!”
朱允熥能不清楚,这内阁制度到底好还是坏吗?
可以说。
内阁制度未来比丞相制度更加可怕,最终使得整个文官集体捆成了一股绳子,公然联合起来对付皇权。
内阁制度有好的一面,同时也有坏的一面。
现在朱允炆既然提出了内阁制度,那他就要把这坏的一面,拎出来说说了。
“再有,皇兄准备该如何确定内阁的权力以及六部的权力?是内阁的权力大还是六部的权力大?遇到事情了是优先让哪个部门处理?他们的职责也并没有确定明白,若按照皇兄的想法,那么必然会出现职权边界混沌的情况,甚至导致内阁与六部职权重叠,洪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若设内阁,六部将沦为执行机构但无制度约束,导致‘内阁提议、六部推诿、皇帝问责’这种堪称恶性循环出现。”
朱允炆脸色顿时难看了几分,明明内阁制度挺好的,怎么一到了这朱允熥嘴里,尽是问题和毛病呢?
不能让朱允熥继续说下去了。
朱允炆刚想着反驳,就听朱允熥的声音再度响起:
“而内阁制度的弊端远远不止这些。”
“我大明朝的科举制度刚刚定型不久,同时自洪武四年至十七年停科了足足十三年之久,那么挑选内阁成员,势必需要从文官大族中的儒生中挑选,如此岂不是增加文官权柄,加剧文武对立么?”。
“这样下去的话,文武党争将会迅速爆发,使得大明朝彻底乱起来。”
“而皇兄所言的‘批红权’更是存在着天大的问题。”
朱允熥能看出来。
这内阁制度,估计文官们早就思索出来了。
只是始终没有提出来罢了。
因为他们需要寻找时机,历史上等到永乐朝时期,文官们才提出来的,而现在提出来完全是为了朱允炆罢了。
毕竟,他和朱允炆的夺嫡,也代表着文武争夺权利。
可,内阁制度确实不适合现在使用。
特别是这批红制度,永乐朝司礼监批红是因朱棣军事频繁。
若洪武设内阁,朱元璋勤政无需代批,但后世怠政皇帝,譬如正德皇帝、万历皇帝,将更早启用宦官,导致宣德朝的‘票拟、批红’制提前百年形成。
这对于大明朝而言,更加增生乱象!
朱允熥把这些全部说清楚后,忽然冷笑道:
“其实,我也能看出来皇兄为何提出来这内阁制度,估计是背后的文官们怂恿的吧?”
“这内阁制度,对于文官们利益太多了,我不谈其他,就谈土地兼并的问题,内阁制度确立会直接导致土地兼并失控,皇兄所言的内阁制度,基本上效仿宋朝的‘宽政养士’,默许士绅免税特权,这样的话我大明朝洪武时期清丈田亩的成果将被侵蚀,土地兼并速度加快一倍,皇兄这是想让我大明朝发生百姓起义事件吗?”
朱允熥越说,朱允炆脸色就越发苍白。
怎么问题这么多?
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
合着按照朱允熥所说,这内阁制度当真一无是处了不成?
“皇爷爷,孙儿并不赞同这内阁制度实行于我大明朝。-白+马¢书,院. \更!新~最′快!”
朱允熥也不想继续和这朱允炆说什么了。
因为他目前所说的已经足够了。
内阁制度存在的问题,只需要朱元璋回去好好想一想,就能想个通透。
洪武朝若强行移植内阁制,将导致‘皇权合法性危机、官僚系统内耗、宦官专权加速、社会矛盾倍增’的恶性循环,其根本原因在于权力逻辑冲突,朱元璋的绝对专制与内阁的分权需求无法兼容。
同时洪武朝的经济,也太过于薄弱了,小农经济无法支撑复杂官僚制运作。
目前,洪武朝的诸多技术条件也根本不足以支撑起内阁制度,比如信息传递、财政核算等技术不足以维持内阁决策。
最终,‘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