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比较的资格都没有!
关于内阁制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朱允炆昨夜可是背的滚瓜烂熟,随即便言道:
“内阁制度对比殿阁大学士制度,主要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由内阁成员审阅全国奏章,提出初步处理意见,譬如“批准”、“驳回”,写在纸条上贴于奏疏称之为“票拟”,供皇爷爷参考;同时负责起草诏书,代拟圣旨、敕令,例如册封皇后、对外国诏书等,但最终需皇爷爷亲批。
“内阁制度,兼备顾问职责,天子可进行政策咨询,召阁臣讨论重大事务,亦可作为军事参谋,记录军情、起草战报,甚至参与战术谋划;还有文化工程,负责主持修书,参与制定历法等等。,
“内阁制度的权力中,虽然没有策权,但可以通过“票拟”和日常奏对,让意见常被天子采纳,孙儿打个比方,若是财政调整的话,内阁成员提出建议,最终由天子采纳,然后天子下令让户部执行。”
“还有.....”
朱允炆把内阁制度详细的说了清楚,这让朱元璋闻言,不由得连连点头,他发现了这内阁制度确实比殿阁大学士制度,更好用一些。
“你们觉得,这内阁制度如何?”
朱元璋习惯性的,把问题交给大臣们商议,然后他了解了所有大臣的想法后,再做出最终决定。
文武百官们,也认真的听完了朱允炆所提出的内阁制度,皆感到深深的不凡,这制度确实看起来比殿阁大学士制度,强了不少!
其中,立刻就有大臣站出来支持朱允炆了,依旧是方才的黄观,他满脸赞叹之色,道:
“陛下,这内阁制度实乃利国利民之制度,并且如二皇孙殿下所言,此制度也确确实实解决了殿阁大学士制度所遇到的诸多问题,要知道原本殿阁大学士们,仅仅承担“备顾问”和起草文书的工作,譬如大学士们平日里只负责整理陛下的诏令,根本没有资格参与决策;可若是使用内阁制度的话,那么内阁中的大臣们就可以获得而“票拟权”,由他们来审阅奏章,并提出处理意见,这样才能形成政务流程的关键环节,最终由这些大臣商议出来具体的解决方案,在交给陛下做出决定,这样既能保证他们不会和六部直接接触,也能保证最终决定权是掌握在陛下手中,陛下下令给六部,六部不会因为是内阁官员做出的决定,而不去执行。”
“内阁可以通过日常奏对和起草诏书渗透,解决大部分基础问题,而大学士们只能执行陛下普通的的指令,这代表着他大学士们几乎没有处理事情的能力,久而久之他们将越来越没有用处。”
黄观滔滔不绝,言辞中尽是对内阁制度的赞叹,随即翰林学士刘三吾也不禁点了点头,言道:
“若陛下采用内阁制度的话,那么此制度就会形成“六部奏章、内阁票拟、皇帝批红、执行”的政务循环,这种流程将内阁置于决策中枢,而我大明朝目前的殿阁大学士制度中,六部直接向皇帝奏事,这导致陛下需要每日处理三四百件奏章,如此多的奏折需要处理,不但会使得陛下感到劳累,同时也容易出错。”
“在臣看来,内阁制度最好的地方,还是对于人事协调能力的增强,内阁通过“廷推”影响官员选拔,而殿阁大学士无权干预六部人事,陛下禁止翰林官与六部往来,这样的话一旦出现涉及到多个部门共同需要商议的事情,难以进行快速协调,容易延续时机。”
刘三吾作为当世大儒,在文人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名满天下,在朝堂上更是受到大量文官的拥戴,他这一番话,让很多文官不由得点了点头。
说的太有道理了。
确实,内阁制度和殿阁大学士制度相比的话,强太多了。
殿阁大学士仅承担文书起草与顾问咨询的被动角色,职能局限于信息传递和事务性支持,而内阁制度则通过“票拟权”将职能拓展至决策参与,形成从奏章审阅、政策建议到诏令草拟的完整流程,使内阁成为连接皇权与行政体系的枢纽,直接介入国家治理的核心环节。
这就解决了不少问题。
不然的话,就会出现种种纠纷。
就比如今年所发生的工部和户部漕运负责的问题。
这件事情应该由殿阁大学士负责。
殿阁大学士最终也负责了,然后交给户部和工部。
可户部和工部,却因为分责的问题,产生了纠纷。
工部认为户部应该多拨一点钱出来,但户部不愿。
户部认为工部应该多出一些工人来,但工部认为现有的工人数量已经足够了。
工部和户部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