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第一,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此后历任翰林院修撰、户部右侍郎等职,靖难之役后,黄观及其妻女投江殉难,朱棣将其名从登科录上划去,剥去其状元名号。
这两个人站出来,除了认为自己的治蝗之法可能不行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存在着打压自己的心思,毕竟现在他是在与朱允炆夺嫡,而他们两个又是朱允炆手底下的人。
朱允熥没有理会梅殷和黄观的话,抬头注视着高坐于上方的朱元璋,道:
“皇爷爷,孙儿确实有治理蝗患的方法,能保证几乎永绝蝗患。/w?o!s!h!u·c*h_e?n~g,.·c!o*m¨”
真正意义上的,让蝗患永远不可能发生,是不存在的。
哪怕后世都无法做到。
但能让蝗患消失,让蝗灾所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点,这也就相当于变相的永绝蝗患了。
“目前,若想治理蝗患,就必须进行源头治理,破坏蝗虫的滋生环境,蝗虫偏好‘涸泽’,更愿意在干涸的湖泊、沼泽产卵,我认为必须郡邑协心,清理此类区域。”
后世经过研究,其实已经确认蝗虫产卵的生态条件,基本上就是土壤较湿、植被覆盖、湖泊干涸之地,治理频发发生的蝗灾,不如从源头让蝗灾出现的频率减轻一些。
那么,自然而然就要推动环境改造了。
这其实是一个很适合当今大明朝的方法,进行大规模疏浚河道、修复湿地,既减少蝗虫滋生地,又改善农业灌溉。
明中后期,潘季驯治黄淮的经验,就能拿到这里来用。
还有土地开垦与轮作,推广现如今大明朝已有的秋耕春耕技术,翻土灭卵,并结合后世的轮作制度,避免单一作物吸引蝗群。
朱允熥心中思索,若是说想要治理蝗灾,那么水利工程是最为源头防控的核心手段,是通过改变水文环境,破坏蝗虫产卵所需的干涸湿地。
确认了这一点后,朱允熥详细的讲述起来:
“我大明朝而今已经拥有成熟的河道治理经验,孙儿建议采用‘束水攻沙’法,也就是收紧河道,利用水流冲刷泥沙,可推广至黄淮流域及其他蝗灾高发区。”
“先进行清淤拓宽,组织人力清除河道淤泥,拓宽狭窄河段,减少夏季洪水漫溢后形成的大片干涸滩涂;然后修筑堤坝,用夯土或石砌堤坝固定河道,防止洪水泛滥后留下涸泽;接着开凿支渠,在低洼地区开凿排水渠,加速退水,避免土地长期积水后突然干涸。”
这是三个主要的步骤,朱允熥担心朱元璋听不懂,简单的讲了讲其中的原理:
“修复湿地,主要目的是保持土壤湿润,蝗虫卵需在干湿交替的土壤中孵化,通过恢复湿地生态,使土壤长期湿润或稳定覆盖浅水,可抑制蝗卵存活。”
朱元璋和文武百官们,心中思索。
原来,必须需要干湿交替的环境,蝗虫才能成长。
他们才知晓。
不过,朱允熥又是如何知道的?
这真的不是朱允熥在胡编乱造?
甚至朱元璋都有些怀疑了,因为他从未听说蝗虫必须需要在干湿交替的环境内才能存活或者生长,眼下是夺嫡期间,该不会是朱允熥为了表现自己,才编造出来的这些内容吧?
但看起来又不像。
毕竟朱允熥说的有理有据的,看起来还真的挺像是那么回事的。
“你继续说吧。”
朱元璋淡声道,虽然他心中怀疑,但眼下文武百官们皆没有办法拿出来,蝗灾的问题又不得不解决,姑且就听一听朱允熥的想法吧。
朱允熥倒是不知道朱元璋此时心中在想什么,他整理组织了一下语言,心中想了想具体的操作步骤,然后言道:
“具体操作引水注泽在干涸的湖泊、沼泽处挖掘引水渠,从主河道或山区水源引水,恢复湿地面积;修建陂塘在丘陵地带修建小型蓄水池,雨季储水,旱季缓慢释放,维持周边土壤湿度,同时种植水生植物在湿地中种植芦苇、香蒲等植物,巩固水土,避免湿地再次干涸。”
这个时代,因为已经有龙骨水车等灌溉工具,因为接下来的推广节水灌溉,减少土地撂荒,朱允熥觉得还是很好推行的。
利用龙骨水车、戽斗等灌溉工具,可结合后世节水理念改进,比如分区轮灌将农田划分为网格,轮流灌溉,避免局部土地因缺水撂荒,撂荒地是最容易成为蝗虫温床的。
沟渠覆盖用秸秆或木板覆盖灌溉沟渠,减少水分蒸发,确保偏远农田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