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所说的,也正是朱元璋所担忧的。~e/z\k!a/n.s`.!c?o?m+
和朱元璋所想的一模一样。
自己这孙子看穿了自己的心思,朱元璋也没有感到意外,因为这段时间以来朱允熥所表现出的聪慧,已经让他意外习惯了,对方能看出来自己的想法和念头,那自然也就见怪不怪了。
朱元璋看了朱允熥一眼,道:
“你认为的确实没错,这也是咱始终更看重朱允炆的原因,你想想西汉时期,若是没有文景之治,而直接出现汉武帝,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景象?穷兵黩武,民不聊生,西汉不可能延续将近两百年国祚,很有可能就被汉武帝一个人给打到灭亡了。”
“而朱允炆表现出了足够的仁善,这就证明其继位后必然是一位仁德的君王,不休武功,其更看重文治,这也是咱观察汉朝、唐朝而总结出来的经验,再者朱允炆背后是文官大族们支持,文官大族自然更喜欢文治,武功是将军们所想要的,这也导致最终若是朱允炆继位的话,那我大明朝自然能陷入文治的状态。”
“可你呢?你所表现出来的性格不得不让咱担忧啊,你现在虽然年纪轻轻,可却已经表现出了足够的强势,这也代表着你的性格偏向于进取,这和朱允炆截然相反,同时你背后是武官力量,大量勋贵,文官注重文治,这就代表着他们自然而然会选择打造盛世来获得功绩;武将注重武功,唯有能打仗,他们才能不断的获得功劳,所以你若是继位的话,那么势必武将做大,开始穷兵黩武的情况,我大明朝没有西汉时期那般的文景之治打下来足够的根基,如何能像汉武帝那般挥霍,穷兵黩武?”
“这也是为何,你就算目前表现的很好,咱也依旧看重朱允炆的原因,个人能力、法统确实很重要,但咱身为皇帝,也是大明朝的开国君王,考虑的要更多。”
朱元璋并没有隐瞒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担忧全部说了个清楚,闻言朱允熥显得很沉默。
其实。
他这个皇爷爷说的一点也没有错。
自己毕竟背后站着大量的武人勋贵,那么若是自己继位的话,势必会形成大明朝朝着周围边疆开拓的局面,大明朝目前刚刚建国二十五年,虽然已经有了步入盛世的预兆,但还需要沉淀和积累。
这种情况下,若自己真的如汉武帝那般,大明朝确实坚持不住,皇爷爷朱元璋从各个方面来考虑的话,确实朱允炆显得更加合适些。
但。
他为何,不能把文治也搞好呢?
思索间,朱允熥立刻言道:
“皇爷爷为何不认为,我朱允熥也有能力文治大成呢?”
朱元璋闻言愣了愣。
他看了看朱允熥。
“你?”
他下意识的道。
“正是孙儿。”朱允熥认真的道。
“哈哈哈...”
朱元璋顿时被朱允熥这番话给逗笑了,他不禁言道:
“你可知道,上一个既有武功,又有文治的,可是唐太宗啊。“
“莫不是,你认为自己能比肩唐太宗李世民?咱朱元璋都不敢比肩李世民,你一个当孙子的,还要比肩唐太宗了!”
朱元璋笑了进来,朱允熥这孙子可是真的敢说啊。
而朱允熥,却依旧表情严肃。
他可没有胡乱说。
他能保证,自己是既能完成文治又能完成武功的。
两世记忆融合,他岂能做不到这一点?
那来这个时代,又有何等意义?
其实朱允熥心中清楚。
朱元璋之所以迟迟没有选择自己,而是依旧考虑朱允炆,就是朱元璋的深谋远虑和担忧太多了,其是出于社稷考虑,而非个人好恶。*d?u/a.n_q¢i/n-g-s_i_.¨n`e¨t.
至于如何证明。
在朱允熥看来也很简单。
只需要根据朱元璋的喜好,提出具体可行的文治方略,用实实在在的政策构想证明自己并非空谈,且理解文治的内涵,再解释如何驾驭和平衡武将集团,因为这是朱元璋最担心的点,必须给出明确答案,展现政治手腕。
同时,朱允熥认为文武并济才是强国之道,要知道文治和武功并非绝对对立,关键在于时机的把握和度的掌控。
并非是像朱元璋所想的这般,要么选择武功强的一方,要么选择文治强的一方,不是这样的。
思索间,朱允熥郑重躬身行礼:
“皇爷爷圣明烛照,为江山社稷计之深远,孙儿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