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秋阅读

繁体版 简体版
落秋阅读 > 大明:抬棺死谏,我才是皇太孙! > 第24章 开府之权?你怎么不把刀架在咱的脖子上?

第24章 开府之权?你怎么不把刀架在咱的脖子上?

已经‘焕然一新’的落魄文人们来到了这朔方酒楼,能看出门来他们每个人或多或少还洗了洗脸和头,不像之前蓬头污面,邋里邋遢了。

朱允熥招呼他们,直接前来这二层的天台,此时店家早已经把一张张桌案摆放好了,众人随之安坐。

不一会,菜肴就被端了上来。

有菜有肉,有饭有汤。

这对于他们而言,可谓是大餐了,一个个没有顾及自己的形象,直接大吃特吃起来。

朱允熥本来想着,是否给他们安排一些酒的,但想了想算了,以免有人喝多了,再生出来事端。

他之所以如此善待这群人,是为了给自己发展力量的,而不是来给自己找麻烦的。

等到众人吃吃喝喝的差不多了,朱允熥令店家收拾了一些,又让店家去泡茶,随即这才看向他们,缓声道:

“诸位,对于荀学取代我大明朝现如今主流的程朱理学思想,有何看法?”

文人们立刻面面相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没有吱声。

朱允熥见到这一幕,不禁皱了皱眉头,难道说他今日这些钱白花了,这群家伙全部都是饭桶?

而就在这时。

一个很明显气度不凡的人,拱了拱手,对着朱允熥道:

“殿下,我有话说。”

朱允熥顺着话音的来源看去,那大约是一个二十多岁出头的年轻男子,面容英俊,气度不凡,他对此人有印象,刚才在众多落魄文人身影中,这个人始终昂着首。

“哦?说说你的看法。”

朱允熥笑着道。

闻言。

此人立刻道:

“对荀学,乃是务实与人性之辩。”

“荀卿之学,本于‘性恶’,‘礼制’,其言‘化性起伪’‘明分使群’,实乃治世之良方!今程朱高谈‘天理’‘性命’,而天下困于苛法、民不聊生,岂非迂阔?荀子重‘礼法并施’‘积学成圣’,恰可补理学空疏之弊。”

仅仅是两句话,就让朱允熥意识到,这个人不简单,看来可能真的有点真材实料,他露出正色,认真的倾听着。

“荀学强调“法后王”,主张制度因时变革,较之理学‘法三代’的复古理想,更契合我大明朝严刑峻需求。”

“而程朱倡‘存天理,灭人欲’,荀子直言‘人性本恶,其善者伪’,荀学更加承认欲望的合理性,更贴近市井百态。”

随着此人给出看法后,朱允熥不禁双手合拍,发出清脆的响声。

“说得好。”

“敢问先生名讳?”

朱允熥拱了拱手道,这个人绝对是个人才,可以让他成为自己的初期文人班底。

“在下林鸿。”

年轻文人躬身道。

林鸿?

朱允熥不禁思索了一下,随即想起来了此人。\r?u?w*e+n?5·.-o,r/g`

历史上,这个林鸿出身于福建福清,号称‘闽中十子’之一,洪武末年任礼部精膳司员外郎,不过仅仅是个低级官员。

其师从乡儒,诗学盛唐,尤崇李白、高适,洪武十四年因诗才被荐,但未受重用,曾游历吴越,与高启、杨基等‘吴中四杰’唱和,洪武十六年的时候,这林鸿再度以‘博学宏词’荐入京,授礼部精膳司员外郎,主管祭祀宴飨,实为闲职。

洪武二十五年,因诗作被指"浮艳失体",遭御史弹劾,贬为浙江台州府学训导。

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爆发后辞官归闽,隐居福州锦江之畔,与‘闽中十子’结社吟诗。

这林鸿,其实就是个小人物。

但已经很不错很不错了。

明朝洪武时期,真正历史上有名的文人,尽皆尊崇程朱理学思想,九成九都是朱允炆的人,他想发展自己的文官班底可谓是难上加难,而能意外见到这林鸿,可谓是宝贵的收获。

更重要的是,林鸿很反对程朱理学思想。

他与高棅编《唐诗品汇》,共倡‘诗必盛唐’,与陈亮更是好友,乃是永嘉学派后学,与其论‘诗情’与‘理法’之辩,除此之外他还想到一事,那就是方孝孺曾批评林鸿诗‘过求情致,有违风教’,林鸿反讥其‘以理杀人’。

方孝孺可是民间的儒学大宗,林鸿能把方孝孺说的哑口无言,可见其对于文学的理解。

而且关于他反对程朱理学,可不仅仅是这一件事情,在这个天下九成九文人都尊崇程朱理学的时代,林鸿更是敢公然批判朱熹‘诗教’说,认为‘《三百篇》本乎人情,岂为说理而作?’,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