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秋阅读

繁体版 简体版
落秋阅读 > 大明:抬棺死谏,我才是皇太孙! > 第20章 土木堡之变不可发生!

第20章 土木堡之变不可发生!

,蒙古高原春季多风沙,亦影响我大明朝行军和火器使用。”

“除此之外,漠北太远了,真的攻打这两部的话,补给线过长,从北平至克鲁伦河约,一个月也未必能顺利到达,至阿尔泰山则更远,粮草运输更是依赖牛车,效率低下,容易遭蒙古轻骑袭扰,还有水源匮乏的问题,草原深处河流稀少,明军需依赖有限绿洲,易被蒙古人切断水源。”

“我大明朝若是真的对两部展开攻伐的话,必败!”

随着郁新的话音落下,不少文官尽皆点了点头,确实是这样啊。

户部尚书郁新这边刚说完,兵部尚书沈溍缓缓出列,声音沉稳有力:

“陛下,臣也不建议,此时攻打鞑靼、瓦剌两部。”

“而今,我大明朝虽然强盛,可蒙古军队的战术优势依旧明显,其游击战与运动战堪称迅雷之势,蒙古骑兵‘来如天坠,去如电逝’,一旦开战,他们往往避免正面决战,专袭粮道,这也是我大明朝的致命之处。”

“再者,骑射方面,蒙古骑兵对于我大明朝依旧有着显著的压制,蒙古人‘自幼骑射,不鞍而驰’,一人多马,机动性远超明军;而我大明朝的火器,譬如碗口铳,在草原开阔地带射程有限,难以有效杀伤分散的游骑。”

“另外,我大明朝面对北元,依旧有着情报劣势,蒙古部落‘居无定所’,我明朝军队斥候难以锁定主力位置,而瓦剌、鞑靼可通过‘狼烟传讯’快速集结,而明军反应迟缓。”

文官们再次点头,大明朝而今对鞑靼瓦剌展开攻伐,实乃不智选择。

除了这些外,还有着不少原因。

现如今,大明朝的卫所制也显得疲敝了,军户逃亡严重,许多卫所缺额三成以上,这如何能尽快补充兵源?

一旦出征北元的话,势必会出动部分边防军队,而边军长期戍守,厌战情绪滋生,这些人战斗意志下降,已经不算精兵了,攻打也容易失败。

其实,最大的问题还是火器。

攻打北元,大明朝的军队对于火器依赖很严重,可现如今的火器缺陷也很严重,虽然大明朝军队已经装备火铳、火炮,但,草原潮湿,火药易受潮失效,同时重型火炮,譬如如大将军炮,难以在漠北机动。

火器是中原王朝唯一能有效克制北元骑兵的方法,现在火器方面不足,根本不可能击溃鞑靼和瓦剌啊。

文官们建言,不愿对鞑靼和瓦剌动刀兵,武将们却完全不是这种想法,这分明是文官们不想让他们武将们再度立功了,不想让武将集体再出新人了。

这种心思,谁看不出来?

立刻就有武将陆续站出来言道:

“陛下!自捕鱼儿海大捷后,北元残部四分五裂,鞑靼、瓦剌尚未合流;今探马奏报,其部落相互攻伐,马匹羸弱,正宜乘此天赐良机,发兵直捣漠北!若待其休养生息,复为边患,则悔之晚矣!”

凉国公蓝玉,第一个站出来言道。.t?a-k/a`n*s*h?u~.?c′o.m′

他这么说,是有道理的。

蒙古诸部因汗位空悬内斗不休,鞑靼鬼力赤与瓦剌猛可帖木儿互不相服。

去年冬雪严寒,漠北牲畜更是冻死甚多,今春必缺粮草,战力大减。

若是真的主动攻伐北元部落的话,胜算还是有的,并且很大。

定远侯王弼,也出言反对文官的建议。

“九边将士日夜枕戈待旦,然防不胜防。去岁辽东遭掠七次,大同折损军马千匹。若只固守,虏必得寸进尺!臣请率精骑十万,分三路出塞:一军自居庸关趋克鲁伦河,一军自大同扫阴山,一军自甘肃截瓦剌归路,必使其百年不敢南顾!”

王弼的意思是效仿汉武帝漠北之战,以快速骑兵分割包围,避免持久战,然后焚烧漠南草场,迫蒙古人远遁,仿唐代李靖灭突厥之策。

这样的话,攻打漠北必然胜券在握。

“昔年陛下提三尺剑驱除胡虏,今天下承平,然朝鲜、安南诸国使臣入贡时,犹问‘蒙古可尚在?’若不一举荡平,何以彰大明赫赫天威?臣等愿为先锋,擒其酋首献俘太庙,使万邦知中国有真主!”

武定侯郭英也随即出来言道。

攻打北元,立下战功,这种机会他们自然不会放过。

同时,这也是在增加他们武人的能量。

因为现在是夺嫡期间,他们这边力量强大一些,朱允熥获得皇太孙之位的可能性就大一些,现在谁看不出来,除了朱允炆外,秦王、晋王、燕王等人也对于这储君之位蠢蠢欲动?

朱元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