舱指挥,布局也很合理。
“这船若是在海面上遇到敌人,具体战术运用是什么样的?”
朱允熥看向身旁的魏敏,询问道。
魏敏身为提举司,自然清楚,他立刻回答道:
“鹰船先以火器齐射,再突入敌阵冲撞,类似于鄱阳湖水战那般战术。”
闻言,朱允熥心中思索。
这战术,倒是简单。
甚至堪称无脑了。
因为一旦火器使用完毕的话,接下来的冲撞基本上就会让这鹰船彻底崩溃解体。
相当于,一搜鹰船,只能采用一场战役。
甚至,连一个时辰都坚持不了。
持续性,太初了。
“火力方面呢?”
朱允熥又问道。
鹰船的火力方面,魏敏也很清楚,他声音响起:
“目前,鹰船的火力投射方面,单艘快船齐射可覆盖三十步范围,但装填需半柱香的时间。”
“鹰船一次冲撞可击沉无防护的民船。”
三十步,就是五十米。
这个距离朱允熥认为,太短了。
恐怕鹰船几乎要铁连,才能使得火力覆盖对方战船了。
剩下的就是冲撞,一次冲撞可以击沉无防护的民船,看起来很猛,但注意是‘无防护’的民船,有防护的呢?
击沉都无法做到?
眼下,这鹰船的问题很多。
嗯。
既然如此,就加强鹰船了,打造新型超级鹰船。
当然了,鹰船的问题何止这些,现在这几个问题,仅仅是魏敏所发现的而已,而他还需要认真仔细阅览一番,才能查看出其所有的问题。
大越耗费了两个时辰的时间。
朱允熥坐于案头,心中思绪涌动。
他已经检查的差不多了。
鹰船确实存在着不少的缺陷。
首先就是结构设计问题,鹰船的抗风浪性太差了,其船体过窄,长宽比达五比翼,也就是十五丈长,仅三丈宽,这若是遇到四级大风,顷刻间就会颠覆。
然后就是干舷过低,船舷距水面仅两尺,这换做后世的‘米’为计量单位的话,只有0.6米,太容易被浪涌灌入舱内了。
《南船纪·覆舟录》中,就记载过,大明朝的鹰船多次遇到这种情况,在佳士得过程中有大量海水亦或者湖水涌入到船中,使得鹰船渐渐沉没。
还有就是防护薄弱环节的问题,鹰船的盾板铰链易损,升降式盾板的铁制转轴常被锈蚀,洪武二十三年就有过记录,七艘因卡死盾板被火攻焚毁。
冲角结构缺陷,也是一个大问题,多次撞击后龙骨与冲角连接处开裂。
除此之外,就是武器系统的短板了。
这是目前最大的问题,也是需要改进的地方,毕竟这是‘战’船,火力不足怎么能行?还有半个月后可是要和朱允炆、朱棡所制造的战船对轰,必须提升火力!
现在的鹰船,火力持续性严重不足,其前装火器局限,碗口铳需一炷香的时间冷却和清膛,连续射击三次就将报废,这能用来干啥?
再加上弹药储备少,标准配给仅二十发火毬、五十支火箭,这导致根本难以支撑长时间海战。
射程与精度缺陷也需要改造,目前鹰船的有效射程太短了,佛郎机炮最大射程一百五十步,但散布面达十丈,又无瞄准机构,火铳固定于船首,仅能直线射击,无法调整俯仰角。
这最终导致,大明朝在使用鹰船的情况下,战术运用方面会很局限,只能依赖特定战场环境,譬如内河专用。
在长江、太湖等平静水域表现良好,但入海后适航性骤降。
洪武五年征倭时,六艘鹰船未战自沉。
冲角战术也更加风险,一旦突入敌阵未能撞沉目标,自身因转向笨拙,易遭合围。
在朱允熥看来,鹰船还有个致命点,那就是缺乏撤退手段。
撤出战斗需耗时调头。
洪武十二年鄱阳湖演练中,因此被‘连环船’火攻全歼一队。
“操作也显得有些复杂...”
“桨手训练,需四十名桨手同步划桨,非熟练团队易导致船体偏航;火器手也短缺,合格炮手需三年培养,而今洪武朝水师常由弓箭手临时充任,这怎么能行?”
“还有维护成本太多了,木材损耗方面,每次撞击后需更换冲角,盾板也需要维修,松木盾板每月需桐油浸渍防蛀,占船厂三成维护工时。”
朱允熥心中自语,在他看来这鹰船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