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对育才饭店保持怀疑态度的食客,也渐渐在周围人一声声赞美推荐中软化。
但哪怕育才饭店的顾客越来越多,自助餐厅的服务却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甚至每一处细节都能体现出商家的诚心。
因此就算育才路上的这家店面,撤掉了‘国营’二字,但得益于其亲民的价格,和一骑绝尘的菜品质量,经过城南乃至a城食客的口口相传。《a市日报》甚至这般评价道:
“育才饭店,真正成为了广大群众自己的饭店。”
……
1984年12月26日,农历腊月二十三,育才饭店自助餐厅开业的第四个星期一,本该是各单位员工新的一周上班的第一天,却喜气洋洋地迎来了苏楚箐在这个世界的第一个小年。
宋恂初和顾尚忠已经回来有段时间了,高兴楚箐的生意越做越火红,也知道她忙,将知晏知微接到他们那边住了好几天。
见不到侄女侄儿的苏彩秀,天天在家长吁短叹,但店里需要亲力亲为的事的确多,现在好不容易终于等到了过年这几天,与三妹和陈茹娇商量后,苏彩秀早早就在上周三,向店里的员工宣布了放年假的消息。
可以说,就算放在整个a市,育才饭店也是放的最早的那批。
育才饭店休息的早,其他饭店来了生意自然高兴。
年末正是一年中客流量最大的高峰,有人问苏彩秀后不后悔。
自从决定一起开业后,就天天跟着陈茹娇听广播的苏彩秀连忙摇头。
“我们虽然是私人饭店,但也是在红旗光芒照耀下成长起来的民营小店,剥削员工是资本家才做的事,我们无产阶级才瞧不上哩!”
这句话,同样被已经将育才饭店当做新闻素材库的《a市日报》记录下来,收录进新春特刊当中,赢得了大众的一
致赞许。
育才饭店的名声越来越响亮,
甚至有食客写信寄到报社编辑部,
男女老少都有,
许是过年春假大家都闲在家里无事可干,
编辑部的收信室每天都是爆满的状态,信封上无不例外,都是希望转交给育才饭店。
报社的收发室并不是收到信件就不管了,有来肯定就要有往。
就算是转交,也同样需要给与寄信人回复。
最终负责报社收发室的值班同志不堪重负,在经过育才饭店三位老板的同意后,在报刊上刊登了育才饭店的地址。自此,来自五湖四海的信件,犹如雪花,疯狂涌入a市燕京大学的家属大院。
苏楚箐每次从大院外面回来,都能从收发室里取回厚厚的的一沓信。
采访阿姐的那篇报道,苏楚箐也看了,没想到阿姐竟误打误撞,早在八零年,就引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国潮热,足足比千禧年过后以此作为噱头,而为了更好销售产品的商家,早了近四十年。
“苏姐,你家的信。”
苏楚箐刚从外面回来,就被保安室的小张给叫住了。
按照辈分,小张本该将苏楚箐称呼为‘苏姨’,但对着那张青春靓丽的脸,‘苏姨’俩字,小李实在是叫不出口。反正苏楚箐待人和蔼,小李便直接用‘苏姐’称呼。
“今天比昨天还多,一共三十四封,”为了方便收取,保安室专门整理出了一片位置来存放寄给苏师傅家的信。小张数好了信,乐呵呵地推开保安室的门出来,见到苏楚箐时惊诧了数秒,“嚯,苏姐去哪儿领奖啦。”
苏楚箐这一路走来确实瞩目。
在华南华北地区狂悖无道、以殷莲为首的人贩子团伙终于全部落网,通过审问核实,共有一百三十多位被拐的儿童、妇女,回到之前的家庭。
虽然还有些被拐儿童,因为年代久远依旧了无音讯。
但这件严打活动,仍成为了a市警察局数年来最为亮眼的功绩之一。而作为一脚踢开办案新局面的苏楚箐和顾屿衡夫妻俩,自然就变成了着重表彰的对象。
燕京大学的顾教授还未回到a市,苏楚箐便独自参加了市警察局举办的表彰大会。
虽然已经将挂在胸前的大红花取了下来,但代表着荣誉的红丝带,就算拿在手里也依旧显眼。
“去了趟市政府,”苏初箐笑着回答道,但视线却早已落在小李拿出来的那沓信封上去了,“今天来的信,依旧都是寄给‘育才饭店’的么?”
小李习惯性地‘嗯’了声,但又立即摇头,“不是,我记得有一张收信人那栏填的是苏姨你的名